当前位置:写作都 > 体裁 > 自然 > >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通用20篇)
手机版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通用20篇)

来源:写作都 阅读:2.27W 次

篇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通用20篇)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有好多好多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放烟花、打灯笼……我最喜欢的风俗是——舞龙灯。

听爸爸说,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源于古代人们祭拜龙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的祭祀之舞。从春节到元宵节,我们家乡一直都有舞龙灯的习俗。爸爸还告诉我龙灯也分种类,十五节以上的龙又长又重,不容易舞动起来,多用于观赏,具有工艺价值。九节以内的龙轻便小巧,能做出许多动作,注重于花样技巧,动作多样。如:蛟龙漫游、龙摆尾、蛇脱皮等。而十一节、十三节的龙灯,又有不同的舞法。

还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时逢正月十四,突然听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原来学校迎来了一支舞龙队。只见一条红龙、一条黄龙随着一颗龙珠活舞动在场地最中央。红龙和黄龙为争夺龙珠,先是来回打了好几个滚,接着又同时飞腾起来,那应该就是有名“双龙戏珠”吧。接着还表演了“飞腾跳跃”、“飞冲去端”、“入海破浪”……等节目,精彩的表演,羸得了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太精彩啦!两条龙的姿势、节奏都非常一致,真像是一对齐头并进的兄弟呢!最精彩的是,当黄龙围着红龙转圈的时候,红龙的嘴里还喷出了火呢!老师说这象征着我们学校会红红火火、越来越兴旺!虽然观看龙灯的时间过去了很久,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舞龙灯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我爱家乡,我更喜欢家乡的习俗——舞龙灯。我为家乡的民俗艺术感到骄傲与自豪。

篇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白照南

在春节时,我爸爸、妈妈回了老家。在老家,人们的屋子都火火红红的。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堆起鞭炮,表弟表姐们在和别的小孩子子们放炮。

坐在椅子上,我问弟弟春节是从何而来。弟弟骄傲地说:“在很久以前的某年某月某日,来了一只怪兽。它在过年时分出河吃人,于是,它就叫“年”。为了干掉年,一位老神仙来到人间,用红纸、鞭炮赶跑了年,于是,人们年年如此,以求庇护”。

每年过春节最开心的事就莫过于领压岁钱了。压岁钱可能多可能少。但不管多少,领到压岁钱的孩子都很开心。当然,我们小孩子喜欢争强好胜,总拿钱的张数来比。其实,压岁钱在古代又叫“压胜钱”。“压胜钱”在古代是花不得的,那钱是代表着长辈的祝福的。

领了压岁钱,心里和手都想放鞭炮玩儿。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大人许不许,我们都要放。冲天炮是我最爱。每次一点火,它总带着呼啸声掠过头顶,在一定高度直接爆炸,总让我以为打中了一架飞机。

吃年夜饭必不可少。看着菜,哇!五彩斑谰,香气足飘十里。看了一会儿就有一阵冲动,我与表兄姐们有了默契——开吃!吃起来可是十分的棒。不但棒,还有一些寓意如年年有余(鱼)等。美食品种很多,红烧鲤鱼、腊肉汤、鸡蛋、糕点、肉类、水果、蔬菜等等等等。

最好的在后头哩。本想睡个好觉,却咱都睡不了,因为外面声音太大了。鞭炮声、人喊声、狂吠声结合在一起,热闹非凡,人们呼朋唤友,一起观看,有的还专门带了手机、相机拍照哩。烟花样式也多,有花朵、有星星、有红的,有半青不青的,我不禁吟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在火炮声中,我睡着了。梦中,我自己玩起了火炮。

篇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家乡的叶儿粑

吴美瑾

我的家乡在重庆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却很热闹,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每次寒假回去,都能感觉那里浓浓的年味。

每逢过年时,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包叶儿粑,也叫猪儿粑。叶儿粑是一种外形像小猪的糯米团子,是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人们大多是在大年三十时做叶儿粑。

在我们家,我们还会在其中一个叶儿粑中,放一个话梅在里面。谁吃到那一个叶儿粑,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的早晨,妈妈便把我叫起来做叶儿粑。我来到堂厅,桌子上放满了做叶儿粑的材料,剪刀、糯米粑、粑叶……

外婆先演示了一遍怎么包叶儿粑的,我没等她老人家示范完,就迫不及待想开始包叶儿粑,忙说:“外婆,我已经学会了!”说罢,我便自信地开始包叶儿粑。

我先抓了一坨糯米粑,捏成一个窝窝的形状,用勺子舀了一大勺馅儿,放到窝窝头里,当然,那些馅是提前准备好的。

把叶儿粑捏成团状,就在我以为我就要成功的时候,叶儿粑裂开了,里面的馅漏出来了。完了,这个叶儿粑失败喽!

我一边赶紧将做坏的叶儿粑毁尸灭迹,一边在脑袋里分析着刚才失败的原因。对,一定是我放的馅太多了。我又试了一遍做叶儿粑,把馅放少了点儿,果然成功了,我得意地摇晃起了身子。

煮好后的叶儿粑,白白胖胖的,别提多可爱了,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

我的家乡过年时,不仅要做叶儿粑,还要做另外许多事,比如: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贴对联、挂灯笼、过年前要扫尘、要给长辈拜年……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个小镇,爱叶儿粑,爱那里的热闹。那里的习俗,让人们陶醉,更让我思念。

篇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当金黄的树叶离开树梢,似蝴蝶翩翩起舞时,那一刻我已知道,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经到来。

我们接着按照习俗,在一家餐馆坐下,点了几份重阳糕和一桌丰盛的菜。爸爸和爷爷当然也点了两杯当地特有的菊花酒。这时候,爸爸问我:“重阳节为什么要喝菊花酒,佩茱萸?”我摇摇头,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不知道怎么回答。

爸爸抿了一口酒,笑着对我说:“传说九月九日是不祥之日,多灾多难,因此民间流传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以辟邪。”“这传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多好呀。”这令我十分感叹,这时候,爷爷不知从哪掏出了茱萸佩在了我的腰间,笑着说道:“快带上,小心灾难专门来找你。”我们全家人呵呵笑了起来。

一转眼便是漆黑的夜晚月亮被厚厚的云层笼罩,已留下几丝皎洁的身影,我们望着远处的灯光和绿影默不作声,似乎正为之后的人生默默祈福。

在回家的路上,我低沉着吟送起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偏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让我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旅行。

重阳节当日,等我放学写完作业后,我们一家老小准备到泰山公园的泰山前去游玩。登高必定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据说是为了消灾躲难。

转眼间就到了泰山公园,我们一行人对重阳节的到来感到十分兴喜。登高的途中,我给爷爷奶奶送上了祝福语,祝他们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当然要尊老、敬老、爱老了。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登上了这座小山,望着远方被层层烧云映红了天空,大雁排成“一”字形向远处的天边飞去,我们一行人赏着秋景,说说笑笑的走出了公园。

篇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读到王安石的这首古诗,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春节那热闹的场面。还有家乡春节的种种习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按照我们河南的规矩,白天,卖火烧的生意爆棚,队伍排到了天际,那人忙得一刻也不敢惫慢。晚上,饭桌上摆着香喷喷的豆腐汤,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在万家灯火熄灭之际悄然离去……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一直流传着:脂月二十四,扫舍去尘;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腊月二十八,题写桃符;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这一天,人们都会穿上新衣裳,在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挂上冬式各样的年画。晚上吃完年夜饭,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贺岁,长辈给晚辈回礼压岁钱,他们会用这些压岁钱去买玩具文具、零食一类的。晚上八点,一家人齐聚电视机前,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享用提前准备好的瓜子糖果。往年的凌晨十二点,你会看到天上划过璀璨夺目的烟花,可惜政策有变,政府明确规定禁放烟花爆竹,所以只能无缘于这精彩的瞬间了。

正月初一,金鸡报晓。人们大清早就起床了,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这天早上不吃别的,就吃饺子,香喷喷的饺子在眼前,诱的人垂诞欲滴。吃过早饭,大人们带着小孩子“串门儿”拜年,收新年红包。街边的店铺关了门,不约而同贴上了鲜红的桃符。

一眨眼,一个春节很快过去了,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还回味着新年的喜悦,思念着家乡的味道这就是春节的魅力,家乡的温暖。

篇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放鞭炮

蒋金位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大哥,也相当于孩子们第二个儿童节,放鞭炮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习俗。

除夕到了,一大早,爸爸便带我去市场买鞭炮。市场可真热闹啊!店铺都挤满了人,到处是讨价还价的声音。爸爸紧牵着我,害怕把我弄丢了。来到店铺,啊!这里东西可真多呀!春联,火炮,烟花,对联,年画,炸年糕,样样都是春节特产,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买完火炮,我们便回了家,刚一到就听见表弟的鞭炮声“啪啪啪”响得我心直跳,激动得马上打开车门跳出去。听大人说,这天必须放鞭炮,十二点整年兽会出现,要靠鞭炮的响声赶走年兽。在古时爆竹也是一种驱瘟逐邪的东西。放炮竹也寓意辞旧迎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时间如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一会便到了夜晚,我们都期待十二点的到临。看完春晚,时间便也差不多了,不一会儿,邻居便打起头阵,随着“噼里啪啦”声响起,孩子们的快乐之钟也敲响了。爸爸把鞭炮散开来,放在院子里,摆成直线,便跑进屋来,捂着耳朵大喊:“年兽来啰!”我和表弟们嘻嘻哈哈地乱跑,笑得快要发疯了。放完凶猛的火炮,那又该欣赏美丽的烟花了。我们把椅子放在门口,不一会儿,烟花便放了起来。千家万户同时打开大门,来观赏这壮观的画面。数不尽的烟花外天空绽放开来,一瞬间似乎点亮了万物,宛如千万朵鲜花,异常般美丽,在空中争奇斗艳!

接下来的时间便属于我们了,拿起小型鞭炮,一竹得意扬扬,似乎又给年兽最后一击。除夕夜也算圆满结束了。

过春节,最开心的就是我们小孩儿啦!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尤其是男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点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一次心跳加速的精彩!

篇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的时候碰上了新年,他见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

我的家乡在肇庆,在那里不同的节日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我们要特地跑回老家祭拜神仙。祭拜完之后,小孩子捂着耳朵就先走,因为每祭拜完一个神仙就要放一串鞭炮。一般来说祭拜神仙都是备鸡,很少有人备鸭和鹅的。当然除了鸡之外最常备的就是各种水果蔬菜:苹果象征着平安,红萝卜象征着鸿运当头,生菜象征着生财有道……反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最重要的还是对神仙的敬意。

肇庆过春节的风俗和佛山其实也差不多。每到春节,小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收压岁钱了。但是不能白收人家的,一般都会拿着礼物上门,然后收了礼物的人肯定就会给红包了。那边的经济有限,所以红包的钱无论多少,都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收完红包,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一般都是在晚上吃,而且是大人和小孩分桌子吃。吃的一般都是上午祭拜神仙的那几只鸡,各种水果蔬菜。其实我觉得吃饭还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大人那一桌,肯定会喝酒,一喝酒,他们就喜欢在亲戚群里发红包。而且都是大数额的,手气最佳的就接着发。但是如果手气最佳的是小孩子的话,就有家长代发,抢来的比收来的多多了。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就也该各回各家了。晚上回到家,洗完澡,一家人就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大年初一,就可以继续收红包。

大年初四之后,就可以到处去旅游了。

篇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景象。爆竹声响是辞旧换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在我的家乡——钦州有许多种风俗。

在我的家乡,在一月中旬的时候就开始忙碌了,就要准备一些鞭炮、春联等等,这必须得准备一个月。

到了除夕这一天,我们才准备结束,于是大家又开始准备今晚的团圆饭。爷爷就去买菜,在爷爷买菜期间我就和爸爸、妈妈贴春联。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坐在一个圆圆的桌子边,每个人的嘴,都是那么的亲切。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这一年里最开心的事情了。晚饭过后我们又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观看春节晚会。一打开电视,还是那熟悉的背景,还是那熟悉的面孔。那里的场面还是那么的壮观。今晚可以说是我这一年里睡得最晚的一天了。因为家家户户都要守岁。过了十二点大街小街都响起了鞭炮声,全城没有一家是不放鞭炮的。

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都起得很早,这一天早上我们家乡都是吃素的。过了七点钟。爷爷、奶奶就在家里边做汤圆,爷爷、奶奶做出来的汤圆又肥又大,吃一口就觉得好像可以吃饱了。吃过汤圆,我们一家人就去逛庙会。到了庙会门口,人山人海。人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就如同彩虹,而我们就像走到彩虹上。庙会两旁都摆着很有名的小吃。一眼望去,一条街都是小吃。除了小吃还有玩的,比如说过山车、摩天轮等等。庙会旁有一座高山,高山上有一座塔,于是我们走了上去,从山往下看风景美不胜收。

家乡的风俗不仅仅是热闹喜庆的象征,更包含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歌颂。

篇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说到粽子,不管男女老少,嘴里都会生出一种糯糯的感觉,眼前就会浮现粽子的不同形象。

今天是端午节,自然是要吃粽子,我可高兴坏了。不过想要吃到粽子,第一步还是包粽子。我蹦跳着在妈妈身边,时不时低头瞧瞧妈妈手中的动作,墨绿的棕叶被卷成了圆锥形。里面挤满了晶盈的糯米粒,中间还夹杂着小小的、圆圆的豆子、花生、和甜腻的大枣。见我一直出现在身边,妈妈有些不耐,一挥手就把我推出了厨房。我巴巴的盯着玻璃门里面,要不是爸爸拉走了我,我的口水可要流到地上了。

我被压着呆在沙发上看了会儿电视,要知道,看电视这项活动,以前我可是“领头人”。可是今天,我被名叫“粽子”的姑娘塞满了思绪。看天空中的云彩,是她”;看水中的倒影是她”;看电视中的人物,也都变成了她……突然,一股由远及近的米香飘入脑湖,打断了我的思路。一根仿佛存在又虚无缥缈的弦一下子挑断了,我抓住一根藤似地缓缓走向厨房。那香味儿越来靠近我,映入眼前的是一大锅饱满的,像碧绿翡翠的大肉粽,个个散发着令我日思夜想的气味。

剥开了粽子的绿皮囊,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米粒像一个个小胖子,充实着每一个缝隙;红枣脱了一层皮,炸了开来露出了里面的枣肉;花生也不再是硬邦邦的,变成了粉粉的。一切都与之前的没什么两样,只是没有想到,这粽子是金黄的。

桌上,除了堆成山的绿色粽叶,还剩下了一大碗绿豆粥,一口没动。我们一家子人坐在桌边,个个的肚子都撑成了大西瓜,倒是不想浪费粮食,但再不想,此时谁的肚里都是粽子了。

篇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周六,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那调皮又可爱的弟弟一起去吃水席。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洛阳水席园。为了感受一下这个特色美食,我充分做好了心里准备,因为妈妈说会有点辣哦。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牡丹燕菜终于上桌了。因为今天是周末,所以等了好久啊,我都已经饥肠辘辘了。提前还吃了两个面包垫底,好吧,因为妈妈说了,“好饭不怕晚”。

牡丹燕菜端上桌以后,我迫不及待的就吃了一口,妈呀,快被辣死了!而且一点也看不到辣椒的模样,我又看了看那萝卜丝,几乎跟头发一样细。看着牡丹燕菜那诱人的样子,我不敢再吃了,太辣了……妈妈说这个辣是胡椒粉的辣,酸辣是洛阳水席的特色。

虽然不太适合我们小孩子吃,可是我知道了牡丹燕菜原来是由中国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赐名,后经周总理的夸赞才有了今天这个响亮的名字。我环顾大堂四周,几乎每个桌子上都有这道菜。

相传在武则天时代,洛阳郊区的农田里长出了一个三十多斤重的大萝卜,农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萝卜,于是就把萝卜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认为这是个吉祥的征兆,于是很高兴,就命令御厨将此萝卜做成一道菜。后来他把萝卜切成了很细的丝。拌上粉芡,经过九蒸九晒,再加上鲜美的高汤,终于做成一道菜进献女皇,女皇吃罢,赞不绝口,说道,不是燕窝胜似燕窝,故赐名燕菜。

后来在1973年10月14日,敬爱的周恩来爷爷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华访洛,在品尝洛阳水席时,厨师特地精心雕刻了一朵牡丹花摆放于燕菜中央,使此菜显得雍容华贵,周总理见后风趣的说道:自古洛阳牡丹甲天下,没想道菜里也能开出牡丹花。于是,洛阳燕菜更名为牡丹燕菜。

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既品尝了美食,又学到了美食文化。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炸肉丸

廖欣怡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定南的春节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响遏行云地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次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大铁炉,用来制作过年需要的食品,我最企盼的就是炸肉丸了。

妈妈会在春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妈妈总是一大早起床去买炸肉丸所需要的材料,炸肉丸的材料可多了:有冬笋,马蹄,香菇,包菜,番薯粉,鸡蛋,猪肉等。

首先妈妈会把冬笋,香菇,包菜,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剁碎,然后放到不同的小碗里边,然后再把马蹄削干净备用。随后就是把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让这个“小太阳”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就是尤其重要的一步了。把所有的食材,放到一个大盆子里,用你练了十年的手,放上去用力的搅匀,加上番薯粉,盐,味精。在充分的搅匀,再放置几分钟就可以了,此时你还可以再加几个鸡蛋进去,这样可能会更好吃哦。

此时,爸爸便会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口大铁锅,通体黝黑,浑身冰凉。妈妈把它灌满金黄的油,然后把大面团揪出许多小面团,这就是肉丸的雏形,把它们丢入烧热的油锅中,炸至通体金黄,肉丸就形成了。

每当这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偷拿几个,却总是被烫的上蹿下跳,父母见了便会笑得合不拢嘴,一股温馨的氛围无形的弥漫开来。

虽然现在仍有不少人坚持传统,但有一大部分人在追随潮流,崇洋媚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从春节做起吧!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打米粿

董永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明白,这是一首描写传统节日之一——清明,的古诗。让我们向我的家乡探探头,看看我们的习俗吧!

在清明,打米粿是必不可少的。

米粿,也称白粿、糍粑。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由糯米经过人们一锤一锤打出来的。它有嚼劲十足的糯米皮。里面包上好吃的馅料,如:笋、豆干、五花肉葱、包菜、芋泥、酸菜等。它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米粿是怎么做的呢?先把大米煮成一桶一桶的米饭。然后将米饭一桶一桶地倒入石臼中,将木锤洗干净,石臼前放好装满水的盆,就可以锤了。

爸爸最先请功,他拿起“千斤”的大锤子,举过头顶,猛然砸下,正好砸中石臼的正中心。在旁边的伯伯也不敢怠慢,在爸爸举起木锤的一瞬间,拿起湿布在锤上擦水。爸爸与伯伯的配合十分融恰。原先较硬的米饭在木锤的打击下,慢慢变得松软了。就像充满空气的气球被扎爆了一样,从饱满变的松软。爸爸与伯伯的速度越来越快。

时间犹如一匹飞马,在我面前飞驰而去,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这样过去了。爸爸与伯伯“下岗”了,换了两个人。

不一会儿,白粿打好了。接着就要开始包馅儿,女人们负责这些细活儿。一会儿拿着勺子,一会儿把这碗中的馅儿装了一勺儿,一会儿拿着勺子把那碗中的馅儿装了一勺儿。几个人一起包,速度就是快,短短几分钟就包好了。

到中午家家户户都多了两个大碗,一大碗是甜白粿,另一大碗是鲜咸白粿,甜白果粿包的是豆沙馅,鲜咸白粿有笋、五花、豆干与酸菜。它的味道可不亚于粽子与饺子呢!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春节祭祀

张奕嘉

曲阜的春节有许多讲究,在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习俗中,祭祀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大年三十当天,家家户户都为祭祀做准备。早晨,先搬一张桌子摆正在堂屋,拿出一张张先人的牌位,用毛巾擦干净,然后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摆放在桌子上,依次排成一行。接下来还要准备火纸,火纸是一种做工粗糙、易燃的黄色纸张。据说火纸焚烧后会到达已逝亲人的手里,成为另一世界使用的冥币。我跟着爷爷先在火纸上打满一个个铜钱的印痕,然后再把打满印痕的一张张火纸叠成元宝或金砖的形状,并在里面装上几根香头,这才算完工。

天一擦黑,照例是要给先人上供。摆上丰盛的饭菜,鸡肉、丸子、酥肉等,每个碗都装得满满的。盘子里,又大又红的苹果,金灿灿的甜橘,红彤彤的山楂也各自闪着诱人的光泽。年夜饭之前要给各位先祖倒上酒,摆在牌位前。桌子的两边要摆上两支蜡烛,我小心翼翼地把它点燃,放在桌子两旁。点燃蜡烛之后,把白天折好的元宝点燃,徐徐轻烟中,一杯醇酒缓缓倒入,这个叫做”浇奠”。

我跟着爷爷、爸爸双膝跪地,虔诚地磕了四个头。磕头之后,还要到厨房祭奠灶君和院子里的天地神灵。这期间妇女们已经下好了素馅饺子,供完饺子之后,妇女们才依次磕头,祭拜天地和灶君。

新年钟声敲响,春节来了。来家里拜年的男女老少都要向牌位磕头。由长子率领向祖宗磕头,老大,老二,老三依次磕头祭拜祖先。辈分越小,磕的越多,给长辈磕完头之后,老人和各长辈都要向未成年男女孩子赏“压岁钱”。

祭祀的隆重场景令我印象最深刻,这也是我们不忘先人、不忘本的见证。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笔下春节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诗歌中清明的习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文秀笔下端午的习俗。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我的家乡大连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走来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春节前夕,男女老少都要准备一套新衣服,大年30那天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啦,每家每户都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把大街小巷映衬得格外的鲜艳。除了贴对联,除夕晚上,我们一家子也少不了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很丰盛,南北菜肴都有,而且还富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年年有鱼(余),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生菜(财),代表发财……嘿嘿,是不是很有趣呢?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就会其乐融融地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的敲响。

大连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都得吃汤圆,“圆”含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以前大街小巷都会挂花灯,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但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就没有享受到那种热闹劲儿,一家人只能宅在家里看元宵晚会。当没关系,爷爷奶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一朵幸福快乐的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我们家乡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吃的、穿的、喝得、用的——店铺多数过年不开门。小孩子就首先要买爆竹。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就盼着春节到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盼呀盼终于把春节给盼来了。春节真热闹。大家都要穿新衣,还要贴红红的的对联。中午要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前,还要放鞭炮,那天除了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

吃完团圆饭,除夕夜也悄悄地来了。我们这里除夕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午夜时分,家家都要放鞭炮,放礼花。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变得亮了起来,好像白天一样,鞭炮声震耳欲聋,美丽富绕的乡村便洋溢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饺子,饺子也叫“元宝”预示着招财进宝,虽然不像以前那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不时从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人们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二要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拜年,去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最快乐的也是我们小孩子了。我们可以拿到许多的压岁钱,还能自由自在的放鞭炮,每一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伴随着我们的欢笑。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我爱家乡的春节。

篇十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坐落于天柱山的脚下,那里的风俗有很多,比如吃年夜饭、贴对联、舞狮、舞龙等等,当过年、过节的时候,那可热闹极了,但最热闹的还是要属舞龙、舞狮了。

舞龙,亦称“耍龙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很多地区,代表着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舞狮,那就更有趣。到了晚上,街上灯火通明,舞狮的队伍就出来了,街上也变得人山人海,狮子的四周,人头攒动。那狮子身上的颜色五彩缤纷,与舞狮的人完美地融为一体,栩栩如生。引狮人拿着彩球逗引着狮子,狮子看到彩球,就像猫儿见到毛线球一样,穷追不舍,表演了几个高难度动作,观众看了拍手叫好。旁边的锣鼓打得更响了,如雷声轰鸣,狮子听到这鼓声,便舞得更加卖力,不停的摇着头,张着个“血盆大口”,狮子的“扑”“跳”“滚”,都和真狮子一模一样,十分逼真。

过了一会儿,主人拿来红通通的方片条糕和一个红包给引狮人,狮子看到条糕和红包便舞得更起劲了,围观的群众也都鼓起掌来,啧啧赞叹,引狮人拿着条糕和红包一会儿往东跑,一会儿往西窜,一会儿跳起来,一会儿又蹲下去,狮子随引狮人一起跑。突然,就在引狮人把条糕和红包伸过来的时候,狮子张开血盆大口,就把条糕吞进了“肚子”,接着红包也随即进了它的“肚子”。

我还听其他长辈说,舞狮还寓意着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呢!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在过节的时候去舞狮,以此祝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繁荣富强。顺便告诉你,在我的家乡,如果狮子被邀请到某家去舞,而在走的时候,狮子身上的彩带掉下来一点,就代表这家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篇十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家乡的端午

邹雨辰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

传说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个忠臣是楚国的大夫,他受到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唤醒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却抱着大石头跳入了泪罗江,听到这个消息,楚王才醒悟过来,为了纪念屈原,为了不让他的肉体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每年五月初五倒雄黄酒在泪罗江里,丢粽子在泪罗江里,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喝雄黄酒、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前的这些天,许多人家的妇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群结队去上山采箬叶,这一般是妇女和孩子的事。箬叶属于竹类,叶子片大,竿细矮小,与其他竹子不同,在我们这儿人们采回来洗干净便要放在外面晾干,一片片叠好,准备包粽子用。还有的人专门采来去菜场卖,扎好一叠叠,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端午的前两天,许多人家就开始浸糯米,然后叫上几个要好的小姐妹一起包粽子,今天我帮你包,明天我帮你包。他们一边包一边说笑,“一天采箬叶呀,二天泡糯米,对角包成粽呀,先去敬祖宗……”他们熟练地包好了粽子,各个地区的口味不同,有的地区是甜粽有的地区是咸粽,而我们这儿是肉粽子,10个一串扎好,放锅里蒸熟,大家先尝几个,然后挂起来,留到端午吃。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挂艾草,吃粽子敬祖宗,因为装几个粽子,放祖宗牌位上。午饭后,老人们便开始唠唠叨叨的说上陈年往事了,但让人百听不厌。

除了春节,我觉得端午是我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了,因为有粽子,有唠唠叨叨说不完的话……

篇十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老杭州的年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沈昕

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腊八的七宝五味粥到十五的上灯园子,无处不透露着欢快与祥和。

年三十的那顿饭,叫年夜饭,老杭州们一大早就开始忙忙碌碌备年夜饭,把家中所有的碗筷拿出来摆在桌上,祝来年人丁兴旺。

到了初一,不少人提着东西去拜年,上面记着拜访人的飞片自然不能少,不少人会将收到的飞片记下来,但前四行总是虚拟的:“百岁坊巷的寿百龄老爷,元宝街的富有余老爷,大学士牌楼的贵无极大人和五福楼的福照邻老爷。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造访人是假的,但杭州却确有其地。

虽然过初一和除夕十分有趣,但在我眼中,过年里最好的日子莫过于十五了!每年正月十五,奶奶都会包汤圆,今年也不例外。一大早,奶奶就把芝麻,白糖,猪油煮透后放进冰箱;中午,馅凝固后就可以开始包了,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我也会帮忙包。奶奶拿起一张糯米皮,往里边放上一点黑芝麻,再把皮子粘起来,放在手心揉一揉,一个圆滚滚白乎乎的汤圆就包好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几个,却不是馅太少,皮太厚就是个椭圆。果然,要熟才能生巧呀!

说起汤圆,还有一个传说:从前,吕洞宾在西湖卖汤圆,一个老头和孩子来的时候,大汤圆卖完了,所以只买了一个小汤圆。男孩不小心把小汤圆扔下了断桥。那时一只乌龟和一条蛇正打架,因为蛇长,所以吃到了汤圆,汤圆实则是500年仙丹。多年后白蛇化为人形遇到了男孩,男孩到:“我叫许仙,因为小时候见过神仙。“原来白蛇就是白娘子,而乌龟则是法海。他们的仇就是这么结下的。

过了十五,也就到了残灯破庙了,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上学,一切回归正常了。

篇十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我家在过年时可有许多习俗呢!想知道吗?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手忙脚乱地把腊肉腊鱼等做成美味佳肴,在窗前、墙壁上、门上都贴着火红火红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紧接着,只见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有的买年货,有的打扫卫生,奶奶则是在街上逛街,比如买鸡或是买鸭买几只还是买其他的。

过了一会儿,奶奶终于回到家了,我看着那充满生机的五花肉,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可奶奶怒气冲冲:“不准偷吃,这是给客人吃的!”“哼!我才不稀罕呢!”我小声嘀咕着。但是我的脸上还是没有减少过年的那种喜悦。

振奋人心的时候到了,桌上摆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我的眼睛却圆鼓鼓地盯着妈妈刚刚拿走的零食,伤心欲绝,香喷喷的米饭也勾不起我的食欲感。奶奶又请了很多的客人,我家可谓是门庭如市,鞭炮声也连绵不绝,客人们笑容满面,而我们这些小孩,就像是多余的,不需要的,碍眼的,为什么呢?因为桌子被围得水泄不通,夹个菜都难,连坐的地方也没有,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

晚饭过后,奶奶连忙端出了一盘饺子,原来爸爸妈妈早就知道晚饭过后会有饺子,故意不吃饱,而我的肚子已经圆鼓鼓的了,只能看着他们一口一口吞噬着。但值得欣慰的是我收到了许多红包。

今年情况特殊,受疫情影响初一初二街上虽有人拜年,但也并不多。很快就元宵节了,到了这一天我们全家人都会买元宵来吃,煮的、炸的都有,到了这天,我们晚上还会看晚会,看着乏了,也就去睡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过年时热闹非凡,元宵节那美味的汤圆也等着你来尝,你们那里呢?

篇二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00字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么一句话。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二,正是庄稼播种的季节,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求天赐雨,因为古人云:“春雨贵如油。”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中国每个节日都有一种特殊的美食,比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二月二也不例外,每年的二月二,家里老人都会给我们炒一些香喷喷的糖豆子,那便是二月二独有的味道了。

记得前年的二月二,我还在老家,奶奶便招呼大家一起来剥花生,他来给我们炒糖豆子吃。不一会儿,一大群人便围着桌子剥起了花生。而我们小朋友就会不约而同地向桌子发起突击,刹那间,桌子上那些白白胖胖的像娃娃似的花生就少了一两盘。等大人们反应过来时,我们早就把花生瓜分了。这便是孩子们每年二月二的一大乐趣了吧。

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大人们已经剥了满满一筐花生仁了,接着奶奶就会过来把花生拿走,去炒糖豆。

伴随着厨房中一阵翻炒声过后,我最喜欢的环节来了:吃糖豆子。只见奶奶拿着积木大小的糖豆块儿走了过来,发给了每一个大人小孩儿。

我看着手里的糖豆块儿,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像穿上了金缕玉衣似的那么漂亮。我总是最晚吃的那一个,因为我实在是下不去口啊!直到所有大人、小孩子们的眼光向我投来时,我才把它放到嘴里,那一瞬间,焦糖的甜中夹杂着一股花生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那时的我曾天真的想:如果一日三餐可以全吃糖豆子,那该多好啊!

现在我对糖豆子的味道和二月二的乐趣已经逐渐式微了,但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取而代之那糖豆子的香气的,便是那份思乡之情啊……

本文链接:https://www.xiezuodu.com/ziranxiezuo/feng/neo8m1.html

Copyright © 2024. 写作都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9011258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